我司教师王佳韵在能源环境顶级期刊《能源环境科学》(Energy & Environmental Science, IF:39.7)上发表了题为“空气取水技术:关键指标和挑战”(Atmospheric water harvesting: Critical Metrics and Challenges)的观点论文。本论文梳理了当前空气取水技术存在的挑战和障碍,总结了技术革新的关键指标,为该领域未来的科学发展路径提供了建议。王佳韵为该论文第一作者,bat365在线登录入口为该论文第一单位。该研究联合上海交通大学王如竹教授团队进行,同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(52006145)、上海市晨光计划(19CG54)、上海市青年英才计划(20YF1431500)等项目的资助。
本文聚焦空气取水这门新兴的技术,开展从大气中直接获取淡水,致力于解决全球淡水短缺危机。空气取水主要包括结露、吸附、膜分离和雾收集四种方式,是分布式灵活供水的有效方案,极具应用潜力。本文总结了空气取水领域发展存在的挑战和障碍;构建了全面的空气取水性能评价体系;并呼吁材料学、热力学、气象学、工程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,携手共进,一同推动技术革新。
本论文提出空气取水研究应以“先进材料-传热传质优化-系统高效耦合运行”体系化的研究路线,剖析了不同取水技术的原理及工作流程,总结了它们未来的研究重点。该工作旨在构筑空气取水学术和应用之间的桥梁,建立领域内统一的评估共识,对未来高效、可持续、规模化的取水技术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,为最终实现分布式空气取水技术的规模化应用及推广提供一臂之力。
高效AWHs技术应用的未来研究重点
王佳韵自2019年入职bat365在线登录入口以来,立足于空气取水这一前沿交叉学科,在凝胶、多孔碳材料的开发利用,热湿传递机理及优化,热力学系统优化等领域,不断进行着0-1的科学探索。自入职以来,王佳韵秉承着“做一流学问”、“顶天立地”的学术初心,在张华教授带领的制冷创新团队扎根成长,不断践行着“将科研融入产业发展”的誓言。她先后在《能源环境科学》(Energy & Environmental Science,IF=39.7)、《焦耳》(Joule,IF=46.2)、《自然通讯》(Nature communication,IF=17.7)、《细胞物理科学》(Cell reports physical science)、《STAR protocols》等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,研究成果多次被《自然》、《焦耳》、《能源环境科学》等国际顶级期刊引用。
期刊介绍:《能源环境科学》(Energy & Environmental Science)由英国皇家化学学会(RSC)出版社主办,在国际上享誉盛名,是RSC旗下世界公认的能源与环境科学领域的顶级期刊,在能源和环境科学领域400余份期刊中排名第一,2022年最新影响因子为39. 714。
论文链接:https://doi.org/10.1039/D2EE03079A